直击前沿,洞察未来,预见发展,2017年9月8日,“洞见论坛——科技•驱动成长“在清华经管学院举行。论坛邀请到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张首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饶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汤晓鸥,以及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教授钱颖一等来自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学者和企业家共话科技•驱动成长话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烧脑“的科技盛宴。了解科技前沿,通晓产业动态,论坛分为专题演讲和圆桌会议两个环节进行。
前沿论语 直击科技最前沿
Brian K. Kobilka:平均7-12年时间、花费25亿美元、研制一种新药的成功率可能只有15%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 Brian K. Kobilka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以G蛋白偶联受体与药物发明发表主题演讲。身处学界最前沿,Brian K. Kobilka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药品研发方面的经验。他提到药品研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风险很大,耗时很长,通常来讲,要开发出一个成功的新药,需要花25亿美元的投入,实现的周期是7-12 年左右,最终只有10%到15%的备选新药能够成功上市。如何对药物发展过程产生影响,Brian K. Kobilka教授指出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和科技的进步有关,对受体的结构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使用电脑的帮助。他还以对镇静剂药物的研究为例,来说明他的研究团队如何让药物激活人体好的因素,但同时不激活坏的因素,从而减少镇定类药物的副作用。
马化腾:过去看“用电量”,将来看“用云量”
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以探索科技创新新生态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马化腾更关注科技发展和产学研的跨界融合。他以腾讯为例,从三个方面讲解了科技和商业如何能更好地结合,也为大家分享了他眼中未来科技发展的形态。首先,马化腾提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科技越来越融入各行各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浪潮里,科技是所有产业界都必须去关注的。目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前五家都是以科技,包括以互联网、信息科技为主的企业。而这个变化只是近两年的事情,过去这些榜单里都是能源和金融巨头企业。而今年已发展为有七家公司是互联网和科技企业,腾讯和阿里都在榜单之中,其发展之快令人触动。随后,他讲到腾讯投资的几个基础性因素,第一个是AI,第二个是云计算,第三个是大数据,用马化腾的话讲,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腾讯更关注在AI方面的探索,他们最近在医疗方面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用人工智能去处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还会运用到金融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和商业中的方方面面,马化腾预言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和潮流。过去把“用电量”作为衡量一个工业社会发展的指标,而未来“用云量”也会成为衡量一个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马化腾说。大数据无疑又是AI和云的“刚需”存在,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最后,马化腾提到产学研需要一些创新的生态,同时分享了他所了解的国外跨界融合的最新动态,以及腾讯暑期组织的腾讯粤港澳青年营的情况。他认为产学研是大有可为的,希望产业界和学校界能够更紧密地联起手来,共同迎接未来整个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巅峰跨界 洞见极智“最强大脑“通力破解科技创新密码
洞见极智,Brian K. Kobilka、马化腾、张首晟、饶毅、汤晓鸥,钱颖一这些跨界“最强大脑”齐聚圆桌会议,围绕“科技”、“产业”、“教育”三部分依次展开探讨。在钱颖一院长组织下,话题聚焦于每位嘉宾深耕的不同科技领域,科技如何驱动产业发展、科技革新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深入讨论。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主持圆桌论坛
科学研究 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G蛋白偶联受体,这样一个听起来都这么难懂的研究,Brian K. Kobilka教授进行了27年的努力,“突破是逐步积累的过程,但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过程,每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获得一些新的信息,这对于科学家来说,都感到非常有收获“。要从每一个小的进步中获取很大的乐趣,这是科学发现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脑?它为什么这么热?
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在谈到人工智能话题时,饶毅提到神经科学的研究会一直存在,目前受到重视,少部分研究是因为AI造成的。目前人工智能的进步是有限的,不过在一些具体的研究方面,比如一些脑部疾病和睡眠问题可能能有一些突破。“把人工智能模拟成人的,我认为百分之百的都是假的“,饶毅说。
现在的人工智能炙手可热,可在2011年前,做人工智能的人却“羞于启齿“自己的研究,汤晓鸥介绍道,2011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首先是因为市场有了新需求,二是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三是硬件的训练平台,最后是深度学习的框架为这个研究提供了可能,这四个因素加起来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实现了可能。汤晓鸥补充道,AI目前在三个方向用的比较多:一是语音识别,二是看的能力,三是自然语言的理解,自然语言目前是最火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 汤晓鸥
马化腾提到,人工智能演化的第一步肯定会成为人类的帮手,成为人来研究和解决下一代技术时的一个助手。
张首晟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大数据的产生,以及算法的改进。
他讲到科学研究需要“灵感“的支持,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学家需要一个非常自由的思想和跨界火花。
如何跨界将产学研结合? 饶毅坚持“I 、E、D、U”
产学研跨界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场的五位嘉宾大都有跨界的背景。Brian K. Kobilka、张首晟和汤晓鸥都有自己的公司企业,他们在这个研究和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体会。Brian K. Kobilka提到自己创办的企业同他的研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人都说创业者是痛并快乐着,汤晓鸥笑称创业只有痛,没有快乐。创业和各个行业都要打交道,首要的诉求是活下来,让企业赚到钱。所以他的企业选择了安防领域来做人工智能。张首晟提到老师的支持对学生创业尤为重要。他提到驱动人类文明发展肯定需要科学,“既然需要科学,就需要投资“。需要投资就需要人才,既要懂得前沿科学又要懂得投资,所以,张首晟成立了自己投资公司来推动科技项目的发展,希望将科学的思维模式用在人类文明的每个方面。
谈到未来企业的发展,马化腾提到未来很多传统行业都跟互联网结合,跟数字化结合,甚至包括工业界、制造业都在谈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经开始有这个趋势了,这是一个风口,他补充道。
饶毅不否认自己可能也会做一些产业的事情,但他坚持“I 、E、U、D”的原则,即Important, Elegent, Unique, Demand。饶毅教授解释道I就是重要性,这项事业既有基础科学的根本性推动,还要有应用价值;E就是想法和做法都要很漂亮;U就是不做一拥而上的东西,只做首次的;D就是这件事情是有需求。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 饶毅
教育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大海的梦想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现场嘉宾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教育和科技问题。Brian K. Kobilka强调“热爱”(love)是做科学研究的动力,他说,必须热爱你所做的工作,才能驱动自己去不断探索。
马化腾提到,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他认为AI可以将教育的个性化系统进行提升。因为现在的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能够针对性的,针对每一个人,对不同的教育内容的反馈来决定下一步的教育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远程、视频宽带,以及配对和匹配这些技术手段和产品可以将学生和教师进行更好的适配,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好的体验。
张首晟用自身的求学经历阐述了文科学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谈到自己的启蒙教育是文科,文理双修的发展对他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与国内大部分高校不同,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在前两年是不需要选专业的,学校鼓励学生学习理工科,但也要做人文方面基础的教育。但在中国的理科生就有些“略输文采“,张首晟教授建议中国教育为理工科学生增加文科类的学习。他认为在教育上面最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要学习造船,首先是要给学生一个大海的梦想。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张首晟
在谈到大学教育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时代需求时,汤晓鸥表示,尽管人工智能大热,人也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在自己擅长和能力所在的地方发力。他认为人工智能能和各行各业结合,应该慢慢去做一些原创的技术。从教育的角度讲,一定要对人工智能进行科普,避免牛群效应。
今年有两台人工智能机参与了高考的数学考试,钱颖一就这个话题引导嘉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国教育的优势是否会被替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饶毅认为机器的深度学习以后一定会在考试上比人类厉害,但是会考试不表明能够创造,所以机器不会真正替代人。
无界共融 让企业家更懂科技 清华经管学院一直在努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身处理工科背景雄厚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开设科技类项目有着天然的优势,学院一直坚持与大学融合,在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9月6日,清华经管学院迎来了“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以下简称学堂)的首批学员。这个清华经管与腾讯跨界合作的项目一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首批的48名学员是从1000多个报名的黑马科技企业中被层层选拔出来的。致力于为下一个独角兽注入创新DNA,学堂希望借助学界的力量,让高科技创新创业的“种子”有更好的落地”土壤”,实现前沿科技从学术到实践的探索,从科研成果到商业模式的转化,赋能未来产业的创业者,创造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如果说“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是一次跨界探索,那么,学院后续推出的“科技+”项目将更强调无界融合,致力于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从业者建立全球视野,全力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做到无界共融,引导他们对未来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中国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助力。

嘉宾合影(左起:程源、汤晓鸥、饶毅、Brian K. Kobilka、钱颖一、马化腾、张首晟、陈煜波、王勇)
洞见系列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研究中心发起,高管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联合主办,旨在汇集全球跨界极智,聚焦未来企业发展,前瞻管理升级路径,承载社会进步使命。此次的首场论坛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以助力中国企业的全维度发展。本次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主任、EMBA中心主任王勇博士主持,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研究中心主任程源教授致开幕辞。现场来宾还有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陈煜波教授以及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清华经管企业家学者项目、清华经管EMBA等项目的同学们。